w88优德官网

新闻中心 > w88优德官网要闻
【廉政课堂】——“铁肩膀”扛起“铁继续”
宣布时间:2020-06-09

    胡华先(1908年—1984年) ,江西瑞昌武蛟乡人 。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瑞昌码头区农业生产相助组组长、武蛟大桥村党支部书记、大桥农业生产相助社主任、江西省农业科学院特邀研究员等 。上世纪五十年代 ,胡华先领导武蛟乡大桥人凭借着“两个肩膀一双手 ,一支扁担两个筐” ,开垦荒地、改良土壤、革新栽培技术 ,铸就了享誉全国的“铁肩膀精神” ,昔日大桥村旧貌换新颜 。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大桥村四周尽是荒湖、荒山 ,每年春夏之交 ,长江、赤湖顶托南阳河水 ,十年九涝 ,阵势高处的旱地又全部都是红壤 ,农作物产量极低 ,再加上全村耕地面积总共不到500亩 ,大大都村民过着缺吃少穿的日子 。如何改变现状?这成了胡华先的一块心病 。

  “只要有决心 ,黄土酿成金 。”1953年冬 ,刚中选大桥村党支部书记的胡华先便领导全体社员冒着严寒到杨泗岭开荒 ,40天开垦出40亩荒地 ,这也让各人看到了集体的力量 ,增强了做事创业的勇气和信心 。

  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 ,大桥人披荆斩棘、南征北战 ,开辟一个又一个“战场” 。先后在丁家山、大石岭、南山脚等16个红壤山岗开出荒地300余亩 ,在裤脚湖、车马湖等17个湖汊开出荒地200余亩 ,使得耕地面积突破1000亩 。1955年至1960年 ,大桥人又在上游官田湖垦荒600余亩 。到1963年 ,大桥人硬是凭着“一把锄头 ,战天斗地” ,将耕地面积扩大到1700余亩 ,由此 ,彻底改变了原先人多地少的状况 。

  耕地有了 ,怎样提高农作物产量成了又一道难题 。大桥的耕地九成以上是红壤类型的红黄泥土和黄沙土 ,土层瘦薄 ,种植棉花的年份 ,纵然风调雨顺 ,每亩也不过三四十斤的产量 ,要想改变不是易事 。

  大桥冬季湖滩上有挑不完的湖泥 ,夏季湖水里有捞不完的湖草 ,这些都是最好的有机肥料 。1954年 ,一场洪水事后 ,胡华先便发动社员们开始了捞湖草湖泥事情 ,湖泥改变土壤有机质含量 ,湖草则用来笼罩棉田 ,保湿追肥 ,这一年 ,皮棉单产提高到每亩84斤 ,大灾之年的产量竟大大凌驾了往年 。1957年 ,胡华先荣获“全国植棉模范”称呼 。

  在接下来的十余年里 ,大桥人一直将冬天挑湖泥、夏天捞湖草的习惯坚持了下来 ,他们把20余万担湖泥和30余万担湖草挑上红壤山岗 ,全乡三分之二的棉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抵达了中上水平 。大桥 ,也由一个地瘠人穷的苦地方 ,酿成了以棉花为主的粮棉兼作区 。

  在领导大桥人挣脱缺地少粮的困境之后 ,胡华先又开始钻研科学种田技术 。在农业技术干部的指导下 ,他开始试行棉、麦等行点播套种 ,实验结果不尽如人意 。可是胡华先没有放弃 ,之后 ,他又开展了连续数年的实验 ,终于摸索出将棉花前作小麦由薄行点播 ,改为宽窄行条播的要领 ,并坚持棉籽“四合一”拌种下地 ,创立了“麦林四边”和“麦收六抢”整套治理经验 ,解决了棉麦争阳光肥料的问题 ,包管了棉麦双熟、双高产 。1963年 ,大桥大队全面推广这一经验后 ,实现了棉花亩产118斤 ,创历史最高纪录 ,小麦亩产也抵达了186斤的高产量 。

  大桥人的妙招吸引了海内外众多农业专家前来旅行学习 ,《江西日报》《解放日报》先后于头版刊登“铁肩膀大桥”的长篇通讯 ,介绍大桥革新红壤土的经验 ,高度评价大桥人自力重生、艰苦斗争的革命精神 。

  如今 ,胡华先虽已离我们而去 ,但“一双铁脚板、一副铁肩膀 ,一步一个脚印”的斗争精神永远被人们赞美 。

(转自中国纪检监察报)

网站地图